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薅广电羊毛!100元话费实付94.6元,还有电费96.9充100元!招团长~
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疯传!广州地铁突发!警方介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5月11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3日
2023年9月13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梅新育:哀悼二舅
Original
梅新育
梅新育论衡
2023-05-11
收录于合集 #防疫
11个
【梅新育:
哀悼二舅】
二舅走了。
昨天下午五点多钟。
我的妈妈、舅舅都走了,这是从小到大感情最亲的舅舅。
死于新冠肺炎,最后抢救五天,呼吸机三天。12月23日发烧,25日退烧,当时我如释重负,庆幸他度过此劫,不料随后发展到肺炎,几天时间,结束了他的人生历程。不敢想象我这聪明、能干、年青时还很帅的舅舅生命最后几天的窒息痛苦。
防疫政策放开之前原本身体不错,每天自己买菜做饭,每餐二两小酒。房子收拾得干净整齐,花草葱茏,气色良好,头发甚多,笑声响亮。热爱生活,善于生活,年轻时是自己安装无线电收音机的好手,爱打篮球,厨艺一流。
原打算今年清明回去送他的酒和茶都准备好了。
昨晚猝然接到表姐报丧电话,出门走了一圈,让室外寒气吹干眼眶中泪水,冷却混乱如麻的头脑心绪。今天到现在几乎没有出门,脑子里不断过电影,都是妈妈、二舅、舅妈、表姐、表哥的一幕一幕:
想起还是个婴儿时表哥总爱背着襁褓中的我出门,说这是自己背的热水瓶;
想起一点儿小的时候去二舅家他和舅妈总喜欢把我抱到自己被窝里一起睡;
想起小时候妈妈带我们去二舅家,在船上我们问妈妈“二舅把好吃的做好没有?”
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一大家子一起去看女排比赛为中国队摇旗呐喊,去八达岭爬长城;
……
几年前,伯父、妈妈时隔一个多月先后去世;
去年,骨肉至亲不止一人一次住院,手术,换血,化疗,……几次经历害怕失去骨肉至亲的惊恐,那种时时被扼住喉咙窒息的感觉,那种不时感到脚下陡然裂开无底深渊自由落体的感觉,……
临到年底,又在防疫政策急剧放开后的疫情海啸中接二连三经历为亲人、特别是长辈感染的紧张。每天向护理询问两次体温和血氧指标、有无咳嗽等其它症状;为骨肉至亲发烧体温较高而几乎整夜无眠,凌晨四五点钟给护理写下微信,到末了又删掉没有发出;深夜惊醒,脖子、额头都是汗水,……
今年未满一周,我失去了二舅,希望不要再失去别的骨肉至亲。
回顾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至今这3年,作为中国人,作为共产党员,我尽力了:一旦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就立刻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渠道反映自己的判断,提出挽救湖北疫区相关产业紧急行动建议;在疫情爆发之初国内防疫物资极端紧缺时与友人联手从海外搜集抗疫物资和募捐,在国内组织抗疫物资对接,经我手给我家乡湖北提供的捐赠防疫物资粗算在20万件以上,还有组织给新疆、甘肃、深圳等省市从海外采购抗疫物资寻求货源,……做这些,我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只口罩,没有收一分钱,得到一些口罩,也绝大多数都寄给了家人,自己靠两只口罩熬过了头一两个月风险高峰期,……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但我没能在这一波救我的舅舅,我……
二舅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希望他身后不要连新冠死亡统计中的一个数字都算不上。
从2019年底到2022年一季度,我们曾经创造了人类抗疫史上最卓越纪录,那段时间中国的疫情数据质量毋庸置疑;这段时间呢?
我们是否已经不要公信力了?
一些人此前大喊大叫无条件尽快放开时,似乎忘了迅速全面放开是会实实在在大批死人的。
当成批死亡已经成为现实且日积夜累之后,一些人“理直气壮”将其归咎于“清零”政策、归咎于政府、归咎于别人,甚至要求动用强力部门打击反映疫情海啸和死亡情况的人,甚至用恶毒语言叫骂希望人不要“坟头蹦迪”的人,……所有这些,其实不过是内心恐惧的表现。
人在做,天在看。
防疫政策放开一个多月,
11
月底、
12
月初各路言论主张都经过了实践检验,现在回顾,不提议论最多的专家学者,
11
月
26
日宁毅博士文章《这
6
个月数据“不支持”有医疗挤兑和“不支持”超额死亡的发生,尽快回归正常》令我感受格外深刻。主要原因有这几条:
——他专业背景非常炫目:哈佛大学博士(Major营养with Minors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北京大学医学学士(预防医学)。相比之下,哲学教授赵林的《武大赵林教授最新新冠体验报告:比轻微感冒还要轻》一文虽然当时传播之广泛不亚于宁毅博士此文,但他没有宁毅博士这样的专业背景,讲的也仅仅是个人体验而非宁毅博士这样的理论数据分析,说服力显然不如。
——他使用了不少中国的统计数据。
——他这篇文章在那时疯狂刷屏,传播极为广泛,影响巨大。
——他的几条主要结论非常鼓舞人心,特别是认定新冠感染者死亡概率低于不得新冠者,等于是说新冠病毒已经成为益生菌了:
“新冠者的病死概率是多少呢?接近,甚至比不得新冠的死亡概率都低!”
“考虑年龄构成,感染新冠相比非新冠感染者的病死概率的结果还会更低一些”
“数据显示:感染新冠比正常情况下病死的概率还低6%”,而且,“实际上感染者住院超过一周,对比非新冠感染的病死,实际的相对病死风险更低”。
“奥米克容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的病死概率接近,并没有出现超额死亡的情况。再保守一些说,不会明显地出现新冠感染者超额死亡的情况”
“如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是可靠的,那么目前新冠感染不会带来超额病死,不会发生医疗挤兑,尤其是不必要的人为的挤兑。”
……
一个多月后的今天,用自己亲身体验和见闻来对照宁毅博士这篇“爆文”的上述结论,感受如何?
宁毅博士文章《这
6
个月数据“不支持”有医疗挤兑和“不支持”超额死亡的发生,尽快回归正常》在公号“宁毅博士”原文已经删除,现在这个公号只剩下
5
篇文章,最近的一篇是
2021
年
2
月
18
日发布的。好在此文当时传播极广,很多公号、网站都转载了,全文链接如下:
宁毅:这6个月数据“不支持”有医疗挤兑和“不支持”超额死亡的发生,尽快回归正常
;
用中国严格动态清零政策下、有集中全国之力支援疫情爆发地区条件的数据来断定放开防疫政策之后不会产生医疗挤兑和超额死亡,而且选择数据时间段还避开了去年上海疫情爆发时期,而不是使用美国这类实施放开政策的大国死亡等数据来分析论证,这样的数据分析,符合逻辑吗?
能对个人与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参考吗?
这样的文章能成为“爆文”而风靡一时,确实是群体非理性“羊群行为”的典型案例;代价呢?
我的舅舅和其他很多人已经去了,除我舅舅这样的平头百姓之外,还包括许多两院院士、名校教授、羽毛球教父、各行业一流专家,以及多名高级干部;有老人,也有青壮年和孩子;他们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我希望重温当时的历程,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希望他们的生命能为我们换来判断能力的提高。
2023.1.6
立此存照:
宁毅:这6个月数据“不支持”有医疗挤兑和“不支持”超额死亡的发生,尽快回归正常
宁毅博士 麻雀商业评论 2022-11-26 23:56 发表于北京
链接:
宁毅:这6个月数据“不支持”有医疗挤兑和“不支持”超额死亡的发生,尽快回归正常
;
(公号“宁毅博士”原文已被删除)
作者宁毅博士:哈佛大学博士(Major营养with Minors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北京大学医学学士(预防医学),从真实世界数据中寻找证据,支持疾病预防和康复。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一共10个问题,层层递进理解新冠奥米克容会超额死亡吗?
1、我们国家一年死亡人数是多少?
2016年死亡人口980.34万
2017年死亡人口988.34万
2018年死亡人口995.05万
2019年死亡人口999.72万
2020年死亡人口1030万(预估),暂且认为每年1000万人因各种原因死亡。
每天死亡2万8千人。
2、14亿人,一年中多少人会死亡一个人?
1030万/14亿=大约每一年中140人中有一人死亡(可以认为这是非新冠感染的死亡情况)。
如果用人年(单位)的概念,如何表达呢?
14亿人年约有1000万人死亡,
也就是说14亿人年中1000万人死亡(非新冠感染的死亡情况)
也可以说是140人年中1人死亡(非新冠感染的死亡情况)。
3、如果换算人周(单位)的话是多少呢?
每年有52周:140x52人周中1人死亡
也就是不得新冠,7280人周中有1人死亡。
4、新冠者的病死概率是多少呢?
接近,甚至比不得新冠的死亡概率都低!
国家CDC网站2022年数据是这样的
截至5月26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5339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
截至11月25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69116例,累计死亡病例5232例。
病死概率=死亡数(5232-5226)/出院病例数(269116-222837)
=6/46279=1/7713
也就是7713人有1人病死 (注:今年5月24日之后半年时间)。
5、如果平均感染病人住院一周,比非新冠人群病死风险高么?
不高!
如果考虑平均每个病例住院时间是1周的话,那么是7713人周出现一例病死。
对比非新冠人群的病死情况,感染新冠的病死风险是(1/7713)/(1/7280)=94%,也就是【数据显示:感染新冠比正常情况下病死的概率还低6%】。
(注:实际上感染者住院超过一周,对比非新冠感染的病死,实际的相对病死风险更低)
6、感染新冠比非感染新冠都低,为什么呢?
这是数据上的结果,这样低风险,有几个可能原因:
1)感染新冠奥米克容,并不增加病死率;
2)新冠感染者得到非常好的医治条件;
3)CDC统计的感染者或死亡者的数据存在问题。
4)数据的不稳定
但是,如果考虑到感染者的年龄比一般人群年龄更高一些,如果进行年龄调整分析,结果将显示:【考虑年龄构成,感染新冠相比非新冠感染者的病死概率的结果还会更低一些】。
7、我们可以下怎样的结论?
如果说新冠感染者死亡更低一些仅仅是数据上的表现,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目前看,奥米克容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的病死概率接近,并没有出现超额死亡的情况。再保守一些说,不会明显地出现新冠感染者超额死亡的情况】。
8、为什么传染病医院ICU住院人数增加?
本来不是新冠引发的重症(比如肾衰竭、尿毒症、心衰竭),因为病人是新冠阳性,都要送往传染病院,传染病院的住院人数肯定会增加。这些疾病不是因为新冠感染引发的,保守说大部分不是感染新冠所引发的,在常态情况下,本来就应该分散在各个医院治疗,都统计为新冠感染者及其重症了。
如果说不存在超额死亡率的话,合理推断,重症的比例应该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的分析并不难。
如果不恐吓阳性感染者,无症状和轻症状的感染者不被诱导去定点医院,避免不必要的就医,分散不同医院治疗,不会发生挤兑。
9、目前的奥米克容和2019-2021年的毒株不一样了吗?
是的,非常不一样。分析国内外的数字,目前的新冠奥米克容已经远远不是2019-2021年之间的流行病毒了,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病毒,致病性很弱。尽管有长新冠的说法,所说的长新冠表现是疲劳、气短、精力涣散和关节痛,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研究发现感染四周后,有4.5%的新冠感染者有这种情况,已经比delta明显降低了(Delta是10.8%)。要知道,随着时间推移,绝大多数这些症状会逐步消失。在Lancet的这个报告中,因为一些方法学的原因实际上还高估了长新冠的比例。
从我们学医的角度看,感冒后会引发心肌炎等,这样的危害远比长新冠要严重得多。
10、如何看次生灾害和全民统一行动?
上述数据支持整个社会尽快恢复常态生活、工作、就医,不要过多地被过度防疫所拖累。但是,【国家层面统一的合理的行动最有效,避免一些做法和措施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转换和变化,这样只会带来更多的此生灾害,对社会的发展更加不利】。
从目前看,病毒传播越来越快,清零的代价越来越高,相应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再总结一次:如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是可靠的,那么目前新冠感染不会带来超额病死,不会发生医疗挤兑,尤其是不必要的人为的挤兑。如果还担心,加快医疗系统的建设和加强民众的防病教育吧,把国家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
如果上述判断得到确认,就尽快回复真正的常态吧。这几天看到次生灾害频发,不能持续下去了,不能拖下去了。
(宝钢之父黎明)
近日与20
20年初防疫文章参考阅读:
梅新育:兰州七里河儿童煤气中毒身亡事件警示家长和各方
梅新育:关注迪化吉祥苑火灾后续影响
梅新育:防疫不要躺平,对核酸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
梅新育:低烧住方舱风波要害是媒体宣传部门价值观
梅新育:储兰兰染疫猝死的警示
从胡鞍钢岳父到赵伊君院士,请给老同志们一个有尊严的终结
梅新育:大浪淘沙吴尊友
梅新育:防疫新政否定“新冠感冒论”
梅新育:新年安康,应对震荡
梅新育:放开政策可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基本防护水平明显落差
梅新育:向在外武汉市民、湖北省民倡议
梅新育:鼠年正月初八拜年
梅新育:寄语我亲爱的家乡武汉
梅新育:元宵盘点自己抗疫工作
梅新育:“新冠=SARS”专家恐慌随笔
梅新育:少追谣言,多干实事
梅新育:忍无可忍,发了脾气
梅新育:疫期雨水随笔
梅新育:欧美疫情严重程度本周全面超越中国
梅新育:常态化防疫随笔
梅新育:亚洲病夫,还是小恙重振的巨人
前文回顾:
梅新育:感触凯恩斯
梅新育:美国“零元购”与法国暴力示威均应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新育:郑和不是穆斯林
梅新育:美英联手绑架张力比孟晚舟案性质更严重
梅新育:从文景之治迈向昭宣之治
本公号打赏支持
(适用于苹果机型及赞赏失灵状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